曲黎敏解读《伤寒论》|第十四章 千古医圣张仲景
曲黎敏 著
第十四章 千古医圣张仲景
在接近尾声的时候,我认为一定要讲一下张仲景所作的《伤寒论·序》,因为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医学、医道、医德的教育名篇,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。
“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,望齐侯之色,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。”——我每次读到《史记·扁鹊列传》中秦越人让虢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,和望齐侯之色的记载,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出众。
扁鹊“入虢之诊,望齐侯之色”这两则故事,可以说是医家无法逾越的高度。其实,历史上还有张仲景见王仲宣之事,也让人叹为观止。
王仲宣(王粲)是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才华横溢,捷而能密,文多兼善,辞少瑕累,摘其诗赋,是建安七子之冠冕。晋皇甫谧《针灸甲乙经》序中,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:
王粲二十多岁时,曾遇“医圣”张仲景,他对王粲说:“你已经患病了,应该及早治疗。如若不然,到了四十岁,眉毛就会脱落。眉毛脱落后半年,就会死去。现在服五石汤,还可挽救。”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,自认文雅、高贵,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,便不听他的话,更不吃药。过了几天,张仲景又见到王粲,就问他:“吃药没有?”王粲骗他说:“已经吃了。”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,摇摇头,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:“你并没有吃药,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。你为什么讳疾忌医,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?”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,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,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。由此可见张仲景之望诊功夫,不亚于扁鹊。
咱们接着讲原文。
怪当今居世之士,曾不留神医药,精究方术,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,中以保身长全,以养其生。
奇怪当今的人,竟然不重视医药,不精心研究医道。(医道)可以在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,在下可以解救贫民的困苦,对自己,可以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,以此养生。
如果将来有人问你为什么学习医道,张仲景的这句话就是答案:“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,中以保身长全,以养其生。”略通医道,可以治疗亲人的疾患,家人有病时不慌张。可以救助贫穷的人。时刻关注贫困的人,就是慈悲。对自己而言,略通医道,可以养生,不给别人添麻烦。
与其天天在网上问这病问那病,与其在医院看别人的冷脸,与其让冰冷的仪器扫描自己的身体,与其大把大把吃自己弄不明白的药……不如自己略习医术,略知阴阳四季养生大法,防微杜渐。这,才是真正爱家人、爱自己。
但竞逐荣势,企踵权豪,孜孜汲汲,唯名利是务,崇饰其末,忽弃其本,华其外而悴其内,皮之不存,毛将安附焉?
(今人是怎样的呢?)张仲景说:今人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富贵,踮起脚尖仰望着权势豪门,急急忙忙,追求名利。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,轻视抛弃养生根本之道。使自己的外表华贵,使自己的身体日渐憔悴。如果皮都不存在了,那么,毛将依附在哪里呢?
现代的人跟汉代的人真是没多大区别啊!人性自古如斯,都是追求外在的东西,而忽略性命根本。结果会怎样呢?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卒然遭邪风之气,婴非常之疾,患及祸至,而方震栗,降志屈节,钦望巫祝,告穷归天,束手受败。赍百年之寿命,持至贵之重器,委付凡医,恣其所措。咄嗟呜呼!厥身已毙,神明消灭,变为异物,幽潜重泉,徒为啼泣。
当人们突然遭受到外来邪风的侵袭,被可怕的疾病缠绕,病患灾祸临头之时,方才震惊发抖,于是就降低身份,卑躬屈膝,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,巫祝宣告办法穷尽之时,就只好归于天命,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。最后,将可以活得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,交付给平庸无能的医生,任凭其摆布处置。唉!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,精神已经消失,最后变成了鬼物,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,让活着的人白白地为他们的死亡哭泣。
痛夫!举世昏迷,莫能觉悟,不惜其命,若是轻生,彼何荣势之云哉?而进不能爱人知人,退不能爱身知己,遇灾值祸,身居厄地,蒙蒙昧昧,惷若游魂。哀乎!趋世之士,驰竞浮华,不固根本,忘躯徇物,危若冰谷,至于是也!
痛心啊!整个世上的人都昏迷糊涂,没有人能够觉悟,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。像这样轻视生命,他们还谈什么荣华富贵呢?而且,如果人们进不能爱护别人,顾及别人的疾苦;退又不能爱护自己,顾及自己的隐患。遇到灾难,碰上祸患,身处危困的境地,糊涂愚昧,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。真是悲哀啊,追逐名利权势的人们,竞相奔驰在浮华世界,不知道固摄性命根本,以生命为代价追逐外物,置性命于阴寒冰谷的危险境地,大难临头尚且不知!
以上文字既见仲景先师之苦口婆心,咄嗟呜呼,痛夫,哀乎,一唱三叹,句句直指我们当下的人生,令人泪目,又可见其文采斐然。
下面这段,则是讲为什么写作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余宗族素多,向余二百。建安纪年以来,犹未十稔,其死亡者,三分有二,伤寒十居其七。
翻译过来就是:我的家族人口很多,过去大概有两百人左右,建安纪年以来,不到十年的时间,就死亡了三分之二,其中伤寒病占了十分之七。
张仲景,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(今河南南阳市)人。古代南阳,可谓人杰地灵,曾有南阳五圣:谋圣姜子牙、商圣范蠡、科圣张衡、医圣张仲景、智圣诸葛亮。这五圣,都是为推动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啊。
关于张仲景之生卒年,目前的推算是生于约150~154年,死于约215~219年,曹操是155—220年,如果张仲景的生卒年按154—219年算,那他就是大曹操一岁,也早死一年,是同时代人。按理说,华佗(约145—208年)也算同时代人,但张、华二者并无交集,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遗憾。无论如何,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代,到底如何救民于水火,每个人都要交出自己的答卷。
关于那些年的瘟疫,也是实有的。汉献帝初平元年(190年),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,洛阳所有宫殿、民房都被焚毁,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,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。“大战之后,必有大疫”,据史书记载,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,灵帝时大疫五次,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。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,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。其中尤以东汉灵帝(168—188年)时的公元171年、173年、179年、182年、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。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,许多人因此丧生。所以,关于张氏家族的衰落,张仲景所言不虚。其家族苦难,不过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而已。
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,乃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,撰用《素问》、《九卷》、《八十一难》、《阴阳大论》、《胎胪药录》,并平脉辨证,为《伤寒杂病论》合十六卷。虽未能尽愈诸病,庶可以见病知源。若能寻余所集,思过半矣。
张仲景的医学之路是怎样的呢?首先是“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”,因伤痛悲悯而发奋。再者,其家学深厚。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,在朝廷做官。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,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。他也笃实好学,博览群书,并且酷爱医学。年少时,即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,学习医术。
张仲景之成就,以及《伤寒论》之成书,还与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有关。古训指哪些呢?有《素问》《九卷》(《灵枢》)《八十一难》(《难经》)《阴阳大论》《胎胪药录》等,并依准脉法及辨证,作了《伤寒杂病论》一书,合十六卷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哪怕不能尽愈诸病,还是可以见病知源的,如果把这些都认真学习了,收获一定很大。
也正因为张仲景的杰出贡献,他被后人称为“医圣”。清代医家张志聪说:“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,不明本论(《伤寒论》)者不可以为医。”
所谓伤寒,就是寒邪伤害了人体的根本,就是伤害了人体的元阳之气。所以《伤寒论》之主旨在于:固护根本,扶正祛邪。
《伤寒论》,原名《伤寒杂病论》,在流传的过程中,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《伤寒论》,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,名为《金匮要略方论》。
《伤寒论》全书10卷,共22篇,列方113首,应用药物82种。其方剂,精于选药,讲究配伍,主治明确,效验卓著,被后世誉之为“众方之祖”,尊之为“经方”。
第一卷为《辨脉法》和《平脉法》两篇,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、证与预后。
第二卷为《伤寒例》《辨痓湿暍脉证》《太阳病脉证并治上》,主要总论六经发生、发展、治疗、预后的一般规律、痓湿暍的证治。
第三卷至第六卷,主要论述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等六经病的脉、证、治疗与预后。伤寒六经排序是指出元气越来越少,病越来越深的顺序。《黄帝内经》里面还说了,每一经里面还有经证和腑证之分。经证是经脉不通而成的病,腑证才是元气真正虚了的病。
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、阴阳易、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、可吐不可吐、可下不可下等。
《伤寒论·序》最后两段,一是指出中医学自古之传承,二是痛斥当下医学之困境。
夫天布五行,以运万类,人禀五常,以有五脏。经络府俞,阴阳会通,玄冥幽微,变化难极。自非才高识妙,岂能探其理致哉!上古有神农、黄帝、岐伯、伯高、雷公、少俞、少师、仲文,中世有长桑、扁鹊,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,下此以往,未之闻也。
——大自然造化了天地五行,而运化万类。人体秉受五气之常,而有五脏。其中经、络、府、腧,阴阳交会贯通的过程,玄妙、隐晦、幽深、奥秘,变化难以穷尽,如果不是才学高超、见识精妙的人,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原理和意趣呢?上古有神农、黄帝、岐伯、伯高、雷公、少俞、少师、仲文,中世有长桑、扁鹊(长桑君是扁鹊的老师),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(公乘阳庆是仓公的老师),从此以后,就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大师和名医了。
中医的传承,不是指父亲传给儿子,儿子传给孙子,大家看上面的传承关系,没有一个是这样的关系。中医的传承是智慧传承,而非血脉传承。后面张仲景对那种“各承家技,终始顺旧”的传承提出了批判。
既然说到这儿了,咱们就了解一下中医有哪些先师吧。清朝有个先医庙,里面的排序是这样的:中间供奉伏羲,左神农,右黄帝。
其中,第一个圣人是坐正座的伏羲。他对医学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钻木取火。在火发明前,人们吃生食会造成多种疾患。燧人氏造火后,火化腥臊而为熟食,所以老百姓的各种腹部疾病大为减少。
伏羲对医学的第二大贡献是创立了八卦。八卦奠定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——取象比类,即运用带有感性、形象、直观的概念和符号表达世界,并通过类比、象征的方式描述世界,这种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。
这里对“象思维”稍微展开说一下。中国古人认为,用有限的生命去认识世间万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取象思维,即通过打比方的方法。《易经》的八卦就是把事物挂出来让大家来认识,比如有代表天的卦,有代表地的卦,等等。卦象也好、象思维也好,其实并不高深莫测,但它需要我们有一颗纯真的、充满想象和热爱的心。
由于伏羲画八卦,把天地分成阴阳四象八卦,这样便使得水火升降之气、百病之理开始有了理论的依据。比如说什么叫心火,什么叫肾水,这些东西在伏羲画卦里都有所体现。所以说伏羲对中国医学的贡献当为第一。
贡献排第二的就是神农,神农尝百草,始有医药。排在第三位是黄帝,《黄帝内经》为理法方药确定了理论根基。
在先医庙里,还有《黄帝内经》里黄帝的九位老师,比如岐伯、伯高、少师、太乙、鬼臾区、俞跗、少俞等,然后就是伊尹、扁鹊、仓公淳于意、华佗、张仲景、皇甫谧、王叔和、抱朴子葛洪、真人孙思邈等,这些都是我们在《黄帝内经》之外要了解一下的人,对我们深入学习医理,会很有帮助。
其中伊尹,非常了不起。他是有甲骨文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帝王师,同时又是商汤的第一大巫师,又是中国历史的厨祖,集政治、医学、教师、厨师于一身,大家都知道范仲淹的一句话: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。大概就是以伊尹为榜样吧。据说当年范仲淹到庙里求签,想当良相,神仙不许。随后又求签当良医,神仙还不许。人们就纳闷,说良相和良医相差那么大,你干吗求这两个?范仲淹说:“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,莫过于做宰相;倘若做不了宰相,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,莫过于做医生。”
关于中医的衰落,以张仲景的看法,其实从汉代就开始了。但后世还是有张仲景、孙思邈、陶弘景等。其实,医学一途,衰落应该从唐代以后,因为宋代以前,孙思邈等医家还倡导实修,对经脉及脉法的理解都源于实证。宋代以后,医家从道医转向儒医,多在“理”上做功夫,夸夸其谈,于实证则愈来愈远,以至于中医学在遭遇了西医之后,更出现了断崖式下滑。
汉代时期的医生是怎样的呢?
观今之医,不念思求经旨,以演其所知;各承家技,终始顺旧,省疾问病,务在口给;相对斯须,便处汤药;按寸不及尺,握手不及足;人迎趺阳,三部不参;动数发息,不满五十;短期未知决诊,九候曾无仿佛;明堂阙庭,尽不见察,所谓窥管而已。夫欲视死别生,实为难矣!
——看现在的医生都不研读经典,不按照经典来推演和充实自己的学识和技能,而是各承所谓的家传秘方,各门各派抱残守缺,始终不思进取,因循守旧。在诊断疾病的时候,全凭患者口述。和患者相处片刻,便处以方药,按寸脉不及尺脉,见表不见里;把寸口脉而忽略了脚上的趺阳脉,见上不见下。不知人迎、趺阳脉大小逆顺,诊脉不知浮、中、沉三部合参,不能调停自己的呼吸定息,从开始到结束,不满五十次。患者都要死了,医生对其三部九候都没有什么印象;对患者明堂、阙庭等部位的望诊,也全然无知、没有察见。如此诊治疾病,即所谓管中窥豹,只见部分,未见全部而已,就更谈不上对病人生死的判断了!
关于“动数发息,不满五十,短期未知决诊,九候曾无仿佛”这句,要看《灵枢·根结》篇的解释:所谓五十营者,五脏皆受气,持其脉口,数其至也,五十动而不一代者(所谓代脉,指脉动而中止,其中间歇时间长的,叫代脉),五脏皆受气;四十动一代者(脉象四十下一停歇的),一藏无气;三十动一代者,二藏无气;二十动一代者,三藏无气;十动一代者,四藏无气;不满十动一代者,五脏无气。予之短期(短期,就是濒临死亡了),要在《终始》。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,以为常也,以知五脏之期。予之短期者,乍数乍疏也(就是一会儿快、一会儿慢,甚至有间歇的)。
在这段里,指出了当下医生的几个问题:(1)不学习经典。可见学习经典是医圣对每个医生提出的要求。学习经典,是对医生终身的要求,而不是某一阶段的要求。(2)医生不可以只承家技,那些号称有“祖传秘方”的人,只是因循守旧。(3)要精通脉法和望诊,三部九候脉法是判断生死的关键,否则人都要死了,也无法做出判断。
感慨之后,张仲景还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来自勉,可见医圣忧心之烈,悲悯之重。
孔子云:生而知之者上,学则亚之。多闻博识,知之次也。余宿尚方术,请事斯语。
——孔子说: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最上等的,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次一等的,多方面地聆听求教,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,又次一等。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,一贯按照规矩和正确的方法办事,虽然不能生而知之,就让我为医处事时奉行“学而知之”和“多闻博识”这样的话吧!
这,难道不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规勉?圣人如此,我们岂不要更加努力?
从这个意义上说,东方的圣人都是大医,守中庸,可以不得病,懂道法自然,可以不生病;悟五蕴皆空,更不畏生死。
所以,凡自利、自救,离不开对典籍的自学。别人再怎么教,不入心入骨,得到的也只是皮毛。所以,我一向推崇的还是经典,而中医经典中的经典,就是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论》。
说完医生的问题,就要说说病人的问题了。
关于治病,扁鹊有个六不治的说法:
(1)骄恣不论于理,一不治也。即傲慢,我执,不讲道理,也不听别人讲的道理,以为有钱就能愈病,就能买命的人,不治。讲理这事很重要,有些人就是傲慢,我执,不讲道理,甚至有的病人进门就说你要能治好我,分一半家产给你。呸!谁稀罕你的一半家产!
还有一点,如果医生因为病人这种话而起了贪心,一定治不好这病,因为贪念会约束手脚,或急于消症状而不顾医理,乱用药。总之,医生不能因为病家富有,而生觊觎之心;也不能因为病家贫困,而有淡漠懒散之志。更有医家夸大病症,以恐吓而诈财,这是最坏的,一定会入恶道。
(2)轻身重财,二不治也。即以身体为轻,以财物为重,要钱不要命的。胡闹时可以一掷千金,看病一毛不拔的,不治。人不能太精于算计,太精于算计,就会把命算计到里面。
有的有钱人,平时喜欢吃贵重补药来养生,虫草、何首乌等,最后造成体内重金属超标、肝损伤,才明白这些贵重药都被人动了手脚,越贵的药,才越有人逐利。反而一些平常小药没人稀罕,顶多在炮制的时候多加点儿蜜压压秤而已,比如炙甘草。而大葱、干姜这些,现在人再做手脚也不会做到这些东西上面,可关键是卖药的医生也不开这些便宜药。
(3)衣食不能适,三不治也。这句有两个解释,一是不知冷暖,不识好坏,不听劝;二是已经不能吃喝者,如果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了,就基本上不治了。
(4)阴阳并,藏气不定,四不治也。指阴阳气机已乱,五脏六腑神明错乱者,不治。
(5)形羸不能服药,五不治也。指身体太弱已经不能服药的,不治。这种人可以试一下灸法。
现在很多少女减肥,把自己弄得别提多弱了,最后还有血枯之症,闭经了。有个女孩,21岁,先是少吃减肥,后来又去辟谷,然后就眼窝塌陷,形容枯槁,还没了月经,最后出现厌食症,吃点儿东西就吐,这就属于元气大虚了,化点儿食物都费劲了。这种人光吃药没用,要想长气血,怎么也得吃饭。
记得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做节目,说到女孩子月经和更年期提前的问题,我说我见过有30岁就绝经的,北京一家医院的女大夫说她见过20岁就绝经的。所以这真是个大问题,是关涉生育率的大问题。那种鼓溜溜的、唇红齿白的少女,将来可能比大熊猫都珍贵。
(6)信巫不信医,六不治也。妄信巫婆神汉,或偏听偏信者,不治。看来这些问题自古就有。
这种人现在太多了,人一得病,就轮番求西医、道医、僧医、藏医,反正自己是毫无主见,只是妄信别人的危言耸听,让自己活在惊恐中。这种人必然无救。现在那些听传销课买健康品的人也属于这一类,相信偏方包治百病的也属于这一类。
人世间永远是正道难传、邪道易传,因为邪道以恐吓人心为主。现在被判为癌症的,一般先找西医,后找中医,同时找气功师,这种惯常路数只会耽搁自己,还不如一条道走到黑。曾有一名人,强行被他的朋友带到我这里时,已经摇头晃脑一团糟了,好不容易治得有起色了,各种人、各种方法蜂拥而至,拦都拦不住。有从国外送药的,有介绍各路名医的,有送气功师的,有介绍巫婆神汉的,最后活活把这人缠磨死了。所以只要病人去找气功师了,你就不要管了;去辟谷了,你更不要管了。
最后扁鹊说:以上这六种情况,只要有一种就很难治了,更别提有人占了好几种。
我再加上三种。(1)成天抱怨、猜疑心重的人,不治。因为总是怨怒,凡事都是别人的错,老觉得世界欠你的人,身体好不了。
(2)缺少人生情趣,成天只盯着自己掉了几根头发、这里酸那里痛、不能自娱自乐的人,不治。因为这种人总生活在负能量里,不能自拔。
(3)寝兴不适、饮食无度之人,也不治。即再怎么吃药,也改不了黑白颠倒、总宅在家里、不事劳作、作息无常的习惯,现在这种年轻人很多。还有病了也不知休养的人。好多猝死的人都说过一句话:“等我忙过这阵儿就去看病。”往往他就忙不过这阵。这些人,通通不好管。
最后说说看病这事,看病,不是说你交了诊费,我给你把脉开方这么简单的事。疫情期间,不得不网诊,其实网诊比面诊辛苦多了,因为见不到本人,不容易发现人性的问题。所以至少也得看下照片,人的很多性情都写在脸上和舌象上,也能略知大概。其实,就算看到本人,也有愿意管和不愿意管的问题。
比如有位领导,腹泻20年,看遍天下名医,都没看好这个病。因为官员的身份,名医给他上的通通是补药,但这根本就不是补的问题,而是要发挥阳气的固摄作用以及阳明燥火的作用的问题。阳明燥火盛时,人就大便干燥,阳明燥火虚时,人就拉稀。再有情绪过度紧张,腹泻就止不住了。其实,天下有权势的人的病最难治,一出点反应就查东查西的,自然没人愿意担责,所以庸医开些补药是最安全的。
古代有个名医叫郭玉,医术高超,给穷人看病,又快又好。可是每每给官宦治病,就疗效不好,皇帝只好让嫔妃们穿上破旧的衣服,住到普通人住的房子里,郭玉通常只扎一针,就让她们病愈了。皇帝就问郭玉,这是什么原因。
郭玉对曰:“医之为言意也。腠理至微,随气用巧。针石之间,毫芒即乖。神存于心手之际,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。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,臣怀怖慑以承之。其为疗也,有四难焉:自用意而不任臣,一难也;将身不谨,二难也;骨节不强,不能使药,三难也;好逸恶劳,四难也。针有分寸,时有破漏,重以恐惧之心,加以裁慎之志,臣意且犹不尽,何有于病哉?此其所为不愈也。”
——郭玉回答说:“所谓医,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,因为人的身体构造最为微妙,要随气血运行的规律施用巧妙的针术。用针之时,稍微有失误就会酿成差错。用针之神妙,全在于医生的心手之间,此中道理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。有钱人、尊贵的人都居高临下,一派倨傲,我内心惊恐畏惧,自然无法心神凝聚。在这个治疗过程当中,有四种难处:他们自以为是而不信任我,这是一难;他们平时保养身体不小心谨慎,欲念深重,这是二难;他们筋骨不强健,不能根据病情来使用药物,这是三难;他们好逸恶劳,不愿运动,这是四难。针刺深浅各有分寸,用针之时日有禁忌,再加上我怀着恐惧的心理和谨小慎微的顾虑,我的恐惧审慎之意尚无尽止,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用在治病上面呢?这就是贵人的疾病不易治愈的原因。”
尊贵之人和有钱人都有一个毛病,认为钱和权势可以救命。怎么可能呢?若真是这样,这世上剩下的就全是这类人了。为什么医生的诊费最好是规定好的?我帮你驱病,你助我生活,谁也别欠谁的。
这世上最好谁也别养谁的贪心,只拿自己应该拿的,什么都留点儿余地,给子孙后代留点儿资本。在虚名虚利上争个你死我活,就更没必要了。我反复说,人生苦短,一定要把力气用在喜欢的事情上,这辈子能带一个爱好走,下辈子都不愁没的玩。
在中医的医患关系中,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医生与病人是在联手治病。没有认真、听话的病人,没有医理精湛、负责任的医生,疗愈过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。
首先,病人和医生都要相信人有天然的自愈力。所谓自愈力,是指人从生下到活到七八十岁,一直在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细菌、病毒的包围中生活着,人并不是靠每天吃药杀死病毒、细菌活下来的,而是人体自身有消灭入侵者的能力。古语说“有病不治,常得中医”,就是与其让庸医诊治,不如等待身体自愈,反而更符合医理。所以,医生和病人都要相信人体的巨大潜能,尊重生命、不过度治疗也是一种本分。
什么都需要一个气化的过程,什么都需要时间,我们现在做的一切,就是想消灭时间、消灭过程。用什么消灭时间、消灭过程?用钱。但现如今,你若真得了一场大病,才知道钱也起不了大作用。若钱真能解决一切,有钱人就不会死了。现代人不问医只求药,不知病要好起来,也得一分一分地好。
有人说:“我可以花更多钱买一个更灵的药。”这就是愚痴。
无论如何,我希望通过《伤寒论》的学习,给大家一个认识事物的新方法,法以方传,方以法立,大家要先掌握《伤寒论》的辨证方法,而不要急于用方。
再者,辨证与辨症不同。中医是通过辨别症状而辨“证”。“症”是病的外部表现,而“证”是病的本质。比如结肠炎,中医辨证为脾肾虚寒,辨证论治则是补脾肾之阳。着凉发热,中医辨证为太阳伤寒,治疗则为解表散寒。一个指的是现象,一个指的是本质。诸如发热、头痛、腹痛、腹泻、咳嗽、失眠这些都是病的症状,如果医生只是对这些病症开方子,发热用几味药、咳嗽用几味药,那就和不明医理的病人差不多。真正的中医从来都不是“对症治疗”的,而是追求本质,“对症治疗”,所以中医和病人的对话总是有点儿对不上。
怎么办呢?唯有学习,才能慢慢缩小差距。为什么担心病人乱服药?如果不认真学习,还是在症状上瞎鼓捣,那就从来没抓住“证”这个要点。
要想懂方剂,先要明药性药理。比如,白术可以利腰脐之湿,当归可以治血虚头晕,川芎可以治头风,生地可以止血,人参可以救脱救绝,艾叶可以温脾,茯苓可以止泻,菟丝子可以止梦遗,甘菊花可以降胃火,杜仲可以除腰疼,大黄可以攻坚,等等。
还要懂药之配伍。比如,人参与当归并用可以治气血之虚,人参与肉桂同用,可以治心肾之寒,人参与黄连合剂可以治心胃不舒,人参与川芎并下则头痛顿除,人参与菟丝并煎则遗精顿止。